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汽车智能技术(510107)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本专业职业面向如表1所示。
表1 本专业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所属专业类
(代码)
对应行业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电子与信息大类(51)
电子信息类
(5101)
汽车制造业
(36)
汽车修理
与维护(8111)
1.汽车工程技术人员
(2-02-07-11)
2.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
(2-02-10-09)
3.汽车运用工程技术人员
(2-02-15-01)
1.汽车电气故障诊断
2.汽车电子产品设计研发
3.智能产品设计研发
1.汽车维修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电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3.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德诺浩(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新能源汽车高压部件检测与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5.智能网联汽车共享出行服务职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掌握现代汽车电子电器维修诊断和汽车单片机与物联网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汽车售后服务和汽车智能产品研发等职业岗位群,能够从事汽车检修、性能测试、装配调整、售后服务、汽车电气故障诊断、单片机系统电子产品设计及开发、汽车智能终端应用开发、汽车电子产品设计研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市场洞察力;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支付与安全等相关知识;
(3)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现代汽车电子电器维修诊断和汽车单片机基本原理和专门性工程知识;
(4)掌握为完成汽车故障诊断与维护、汽车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测试等项目提供支撑的知识;
(5)掌握理解汽车维修技术及汽车智能技术在经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6)掌握汽车智能传感器技术的基本知识;
(7)掌握汽车车载网络技术、车载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
(8)熟悉驾驶辅助系统、车联网系统、智能座舱系统的相关知识;
(9)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安全用电常识;
3.能力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具有文字、表格、图像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本专业必需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具有运用数学思维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
(5)各种专用工具、仪器设备使用能力;
(6)汽车电子与电气系统原理分析、故障诊断与排除等专业能力;
(7)具有汽车维护保养能力;
(8)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常见综合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9)汽车智能电子产品装调、智能网联汽车性能介绍及简单维护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
1.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技能、军事理论、劳动教育、美育课程。
2.公共限定选修课:安全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创业与就业指导、信息技术、职业社会能力、职业应用文。
3.公共任选课:应选学分为4学分。开设关于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中。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
(二)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共设置6门,包括汽车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汽车维修技术,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智能技术概论,车载供电与网络技术。
2.专业能力课程
包括物联网技术与运用、汽车单片机技术、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智能汽车底盘线控技术、汽车智能终端的安装与调试和汽车智能传感器技术等。
3.专业拓展选修课程
包括汽车文化、汽车维护与保养、新能源汽车概论、新能源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实训、汽车营销、汽车售
后服务管理、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鉴定评估与交易、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Python程序设计、智能汽车空调系统与维修等。
4.★专业核心课程
一共设置6门,包括物联网技术与运用、汽车单片机技术、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智能终端的安装与调试、智能汽车底盘线控技术和汽车智能传感器技术等。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序号
专业核心课程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1
物联网技术与运用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物联网感知与标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掌握网络操作系统原理,熟悉网络通信设备的配置、调试与管理;具备物联网系统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能力。
2
汽车单片机技术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典型的汽车单片机和电子控制单元组成及工作原理,对汽车单片机系统常见故障具备一定的诊断分析和检修能力。
3
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汽车电气设备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汽车电气设备的使用、维护及故障分析的知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电气电路识读、调试、设备维修等知识及相关的职业能力
4
汽车智能终端的安装与调试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行驶记录仪的安装与调试、行驶记录仪与软件平台的连接、物流终端的安装与调试、智能硬盘录像机的安装与调试、智能公交报站器的安装与调试、智能DVD导航的安装与调试、智能防盗终端的安装与调。
5
智能汽车底盘线控技术
本课程要求学生对智能网联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结构及检修方法进行系统讲解,内容包括电控自动变速器、新型电控变速器、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电控驱动防滑系统、电控悬架系统、电控动力转向系统等。
6
汽车智能传感器技术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汽车智能传感器作用、结构、工作原理、检测及应用方法。
七、学时安排
每学年教学时间40周,三年制高职总学时数为2848学时;顶岗实习按每周30学时计算。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
学分与学时的换算。一般16学时计为1个学分,三年制高职总学分为135学分;军训、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毕业综合实践(含毕业调查报告或设计、毕业教育)等,以1周为1学分。
三年制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25.3%,公共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7.3%。
学生顶岗实习6个月。
八、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汽车智能技术专业教学进程安排
课程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计划学时
周学时数/教学周数
考核
方式
总学时
教学环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理论
实践
18周
20周
公共
基础
课程
公共必修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8
30
18
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2
20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形势与政策
64
40
24
查
体育
9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7
军事技能
112
0
2周
8
军事理论
9
劳动教育
16
10
美育课程
小计
23
496
188
308
公共限选课
11
安全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
13
创业与就业指导
14
信息技术
15
职业社会能力
职业应用文
160
80
公共任选课
17
专升本英语
公共艺术
19
节能减排
社会责任
公共任选课程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至少修4学分,共64学时
合计
37
720
412
专业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汽车智能技术概论
汽车维修技术
C语言程序设计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
试/证
汽车构造与原理
车载供电与网络技术
专业
能力课程
物联网技术与运用★
汽车智能传感器技术★
汽车单片机技术★
智能汽车底盘线控技术★
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
汽车智能终端的安装与调试★
企业综合实训
480
16周
毕业综合实践
4周
学期专业实践
77
1792
240
1552
专业拓展选修课程
限选模块一
汽车文化
汽车维护与保养
新能源汽车技术
新能源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实训
256
128
限选模块二
汽车营销
汽车售后服务管理
汽车保险与理赔
二手车鉴定评估与交易
限选模块三
汽车智能共享出行概论
汽车共享出行营销管理
汽车共享出行资产管理
汽车共享出行运营管理
专业任选课程
智能汽车空调系统与维修
Python程序设计
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
应选最低学分
全部课程合计
135
2848
708
2140
22
28
说明:《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考核由电工证考证代替。
《汽车智能共享出行概论》课程由智能网联汽车共享出行服务职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代替。
(二)实践教学安排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安排:
实践教学类别
总
学时
实践学时
教学地点
对实践教学的相关说明
理论+实践
校内理实一体化实训室
理论课1学时/周,实训1学时/周
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
理论课2学时/周,实训2学时/周
实训项目
本课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新能源汽车拆装、检修和维护保养实践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训环节进行校内实践教学。
实习
毕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
本校汽车实训基地,福建省泉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睿泰工贸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学生自选相关单位
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以准员工的
身份进行实际工作。
福建省泉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睿泰工贸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
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实践实训。
2308
1492
(三)分类学时学分统计表
课程类别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比例
62.1%
50.0%
公共选修课
37.5%
专业必修课
86.6%
专业限选课
50%
专业选修课
60%
75.5%
(四)各学期教学环节总体安排表
学期
课堂教学(含课内实践)
整周实践
复习考试
机动
合计(周)
说明
军训
实训
毕业综
合实践
120
九、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 专业教学团队基本情况
本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业带头人1名;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校内专职教师13名;已聘请企(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能工巧匠4名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35岁以下占41.1%,36-45岁占17.8%,46岁以上占42.1%;高级职称占41.2%;兼职教师占专职教师比例为3:10;“双师”素质教师达到35%。本专业力求通过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专兼师资队伍保证专业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带头人要求
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有智能汽车研发、生产制造及售后服务企业工作和实习经历,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行业、专业最新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实际需求,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3.骨干教师要求
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领域有关证书;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汽车维修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新能源汽车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每5 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4.兼职教师要求
主要从汽车生产制造、研发和售后服务等相关企业聘任,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 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基地
实训室名称
主要设备要求(含硬件、软件)
汽车发动机实训室
1.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构造认知
2.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拆装
汽车混合动力发动机、汽车拆装工具、汽车检测工具若干
汽车底盘实训室
1.新能源汽车底盘认知
2.新能源汽车底盘拆装
汽车手动变速器、汽车自动变速器、汽车驱动桥若干
汽车技术实训基地
1. 新能源汽车整车实训
2. 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实训
汽车整车控制实训台架若干、四轮定位仪、空压机
汽车技术实训室
1. 轮胎拆卸实训室
2. 新能源汽车轮动平衡实训
3..无水洗车
汽车扒胎机、剪式举升机、车轮动平衡仪、空压机
新能源汽车实训室
1.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防护实训
2.新能源汽车电机实训
3.新能源汽车电池实训
实训整车(全新北汽EX360)、龙门举升机、电气两用动力电池举升车、76件套绝缘拆装工具、新能源汽车电机拆装总成、高压电控总成等新能源安全设备
电工实训室
1. 三相交流异步电机正反转控制实训
2. 三相交流异步电机互锁控制实训
3. 三相交流异步电机Y形与三角形连接变换控制实训
电力拖动实训考核装置、万用表、放电工装、32件套电工工具、跨接线
3.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提供开展智能汽车生产制造、售后技术服务等实训活动,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
基地名称
合作单位
主要教学项目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营销实训基地
雪铁龙4S公司
汽车营销、汽车售后服务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营销实训基地
泉州二手车协会
二手车销售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汽配实训基地
泉州汽配协会
汽车配件技术管理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理赔与保险实训基地
泉州大地保险公司
车损与定损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
奇瑞新能源汽车销售公司
新能源电动汽车维修检测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实训基地
福建省泉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整车检测与维修
睿泰工贸有限公司
汽车维修与营销
4.信息化教学条件
具有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的信息化条件。引导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院建立有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加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使用与保养、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技术、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
3.数字教学资源配备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四)教学方法
本专业教师应依据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综合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方法,坚持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教学效果。
1.项目教学法
教师根据智能汽车行业企业中工作岗位的需求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实训项目,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其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实训教师转为“配角”,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任务驱动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和写作学习、效果评价。
3.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师在汽车理实一体化教室中把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生学情和教学条件对教学中的理论、实操、仿真软件比例、教学手法和教学形式灵活调整,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收获最佳教学效果。
4.案例教学法
教师使用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智能汽车案例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与知识和现实的实践知识进行连接映射,教师需要对案例不断探究,确保案例和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和整合性。教学重点在于生生、师生之间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和观点,并且及时解答。
(五)学习评价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和课程标准进行专业教学考核评价。
1.理论课程考核评价
(1)平时课堂纪律(30%)
学生须端正学习态度,树立严谨学风,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课堂到课率应达到100%。
(2)完成平时作业(20%)
学生须作业完成率应达到100%,并确保作业完成质量。
(3)考试成绩(50%)
学生须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参加考核,取得合格的成绩。学生成绩的评定按教务处的相关规定执行。
2.实训考核评价
(1)参与实训的态度(20%)
学生必须以“积极、认真、严谨、虚心、务实”的态度参加实训,自觉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按实训项目的要求和程序进行实训,注意协作,确保安全。
(2)实训的出勤率(20%)
学生必须按时按量参与实训,实训出勤率应达100%。
(3)实训的质量(45%)
学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实训的项目,到达实训项目的要求。
(4)实训效果(15%)
学生能运用实训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常见的专业问题。
(六)质量管理
1.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2.学校、二级院系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专业教研组织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毕业要求
(一)操行要求
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觉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操行合格,无不良操行记录。
(二)课程与学分要求
修完所有规定课程并考核合格,总学分达到135学分。
(三)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要求
取得表2所列的其中一项职业资格证书。
表2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
证书名称
等级
发证单位
备注
汽车维修工
高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必须至少取得其中一本证书,或取得学院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其他职业资格证书。
电工
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中级
中德诺浩(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高压部件检测与维护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智能网联汽车共享出行服务职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身体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身体健康,身体素质测评达到合格以上。
十一、继续学习深造建议
本专业在完成所有专科层次的学习计划后,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专业的发展要求开展以下方向的继续学习与深造
(1)在本专业领域继续专升本科学习和研究生层次的继续深造;
(2)根据对专业车型领域的兴趣和发展要求可进一步到特拟定的专业汽车行业工作进修,如(大型汽车企业,制造、或销售)等,或专业品牌的汽车公司,如(红旗、奔驰、宝马)等知名品牌的汽车企业工作;
(3)根据专业方向选择继续进修,如(汽车电子、电气,汽车机械,汽车整形技术,汽车技术营销)等专业领域的继续学习。
十二、人才培养特色与创新
一是,与维修企业和4S店合作,采取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进行适应性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工艺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顶岗实训或毕业后能尽快找到工作并适应工作需要。
二是,通过技能竞赛,形成学、赶、超良好学习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目的。
三是,落实书证融通。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调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内容,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互换,并且积极改革和采用适合新变化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案,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
上一条:汽车智能技术专业顺利举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